一文读懂:民营企业如爱游戏全站app何实现碳中和?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6-09 12:51:23

  爱游戏全站app爱游戏全站app在全球气候变化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之际·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政府已经在加强减排力度的同时,鼓励企业加快低碳转型,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在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低碳发展路径。

  通过对国内企业碳中和践行情况的初步调研,可以清楚看到目前互联网、科技、消费品与汽车行业在碳中和转型步伐较快且已初有成果,而能源行业作为各行各业减碳的根本动力,其碳中和的践行现状也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内容。

  企业的碳中和时间线是指企业计划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碳中和时间线因企业的规模和行业而异。一些企业可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碳中和。而其他企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在制定时间线时。企业通常会考虑其现有碳排放量、预期未来碳排放量、可行的碳减排方案、可用的碳抵消方式、实施碳减排措施的时间和成本等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行业内趋同现象:

  从横向行业比较而言。行业内设定碳中和践行目标的时间较一致。但目前整体国内民营企业的碳中和行动步伐缓慢。尚未意识到及时转型的必要性。

  而近80%的调研企业在具体目标、达标时间和行动范围等实质性内容表达模糊。其中减碳任务最重的能源行业和产品消耗率最高的消费品行业目前的碳中和目标设定现状最令人担忧。

  当然,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的碳排放挑战和可行的碳中和解决方案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做出的碳中和承诺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能源行业在电力生成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该行业的企业通常会制定较为积极的碳中和承诺。力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碳中和——尽管在民营企业中这一意识较弱。

  而像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碳中和。因为它们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更为复杂。

  碳中和行动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能源、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方面,因此单个个人或企业的碳中和行动很难独善其身。目前企业仍专注于内部的碳减排行动。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低碳转型的矣注度与支持力度非常薄弱。

  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达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其中,乘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达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目前。全球已经建立起面向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甚至全阶段的标准法规体系。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的周期范围包括车辆周期和燃料周期。其中,车辆周期包括汽车制造周期(包括原材料获取、加工、整车制造等)和汽车再生阶段(包括回收拆解、再制造、利用等)。燃料周期包括汽车燃料生产阶段(油井-油箱)、汽车产品能效管理阶段(燃料消耗量管理)、燃料(车辆)使用阶段(油箱-车轮)。

  通过车辆周期与燃料周期的划分,我们可以对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详细的测算,同时可厘清不同阶段的碳减排重点。

  乘用车低碳转型的首要重点是电动化。电动车的研发。投入已是近年各大车企的重点行动内容。

  在使用阶段。虽然已经迈开了从燃油向电动化的重要一步,但是能源替换、效率提升、平台的智能调度等是使用阶段的重要减碳手段。因此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使用全生命周期中汽车企业都需关注其减碳行动。

  原材料获取-已有初步尝试但变革步伐缓慢:由于能源的转型,汽车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已大幅降低,但生产过程中如(钴、镍、铝)等金属材料的获取、加工及运输等环节,材料生产的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85%。成为汽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的重点。

  生产制造-行业主发力领域但程度仍有差距:由于各类环保相矣政策、法规的颁布,制造环节的节能减排已成为所有制造业的共识。但因为节能设备、技术成本的考虑各家的行动力度各异。

  使用阶段 – 平台、智能化赋能能力逐渐拉开差距:在商用车领域的路线优化、调度等需要利

  2021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是国内首家正式提出明确碳中和目标的互联网企业。紧接着在2022年2月,腾讯也发布了碳中和行动报告。

  从报告公布的碳盘查数据可得知,互联网企业碳排放主要集中于范围二、三。由于平台经济「连接」的特性,其在依托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对于生态系统所关联的环境影响也是巨大的。

  平台企业通过数据信息来撮合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交易活动,而支持数据持续运营的电力、设备成为巨大的碳排放源。平台在整体价值链中也发挥着连接各方、资源调度等核心功能,因此互联网企业在范围三的减碳举措也大力影响其生态伙伴的减碳积极程度。

  阿里巴巴和京东作为业务内容繁多、平台聚集效应强的企业,在目前各个业务线上都已开展减碳项目。但行业共通的数据中心减排的问题上,仍有企业还没开始或只刚刚开始尝试减碳举措。

  对于企业而言,价值链减碳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虽然是减碳的重点,但是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成本也是巨大的,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减碳举措也专注在自身,需要加大对于价值链减排的关注和投入。

  像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体量、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已经敏感地捕捉到碳中和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开始布局和落地各种减碳举措。而像快手、字节等相对较年轻的互联网企业对于企业的能力、责任边界认知仍较低,没有敏捷地跟上政策和社会意识变化的趋势。

  能源行业作为其他各个行业正常生产、运作的根本动力来源,自碳中和提出以来就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因为任何一个行业的减碳都离不开能源的脱碳。

  能源可以划分为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数据统计可得知,目前国内能源主要来源于三大巨头:煤炭、石油与电力。

  目前电力/热力行业煤炭依赖度高,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约二分之一。为了实现1.5度目标,能源部门须采取更积极地推动发电侧的能源转型,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

  除了太阳能、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的能源技术、数字化赋能对于能源部门减碳进度的贡献也至关重要。

  虽然煤炭、电力、石油等细分行业的具体减碳举措会有所不同,但可以整体总结为以下三方面的努力与尝试:

  效能提升:设备改进和工艺优化、提高火炬气、伴生气等资源利用率、LDAR甲烷逃逸监测技术

  为决策提供支持:通过数据平台信息收集、整合与分析,为能源勘探、开发等提供决策参考

  低碳尝试与创新:只有隆基和新奥能源在低碳技术创新开展相应项目。同时通过碳汇、抵消等项目辅助企业的减碳目标,绝大部分企业对于碳中和领域的相矢技术、碳资产管理等内容仍非常陌生。

  能源低碳转型:过半数企业选择在能源转型这一较熟悉的领域开始减碳行动,但企业并未公布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及最终目标。

  数字化赋能:像隆基、新奥、三一重工、宁德时代等综合性企业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发展数智化产品提高低碳转型的效率,但大部分企业仍是单点推进减碳项目·缺乏整体统筹计划。

  与互联网行业高度类似,由于科技企业核心业务在于提供消费电子产品,因此所售卖产品和设备相关的碳足迹与所售卖产品相关的碳排放(即范围三)是其最大的排放源,消费电子行业平均77%的排放都来自供应链。

  而在此次调研中,仅有两家科技企业:联想与华为,进行了企业碳排放源的盘查与信息公布。在碳减排策略及路线规划上,就仅有联想这一棵「独苗」有明确的、分阶段的减排路线的拆解。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企业属于科技行业产业链的中游(如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碳减排的动力往往直接来源为上游企业的要求。对于这些主要承担生产任务的企业,碳减排行动的成本因涉及到技术、硬件设备、人才等更新,成本较高,减碳的步伐也因此更为谨慎。

  产品生命周期减碳:目前只有小米和立讯精密在原材料使用过程中尝试运用环保材料,但运用的范围十分有限。而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的优化和替换已铺开,但大部分企业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并未公布。

  供应链赋能:大部分企业并未公布其对于供应商减碳转型的具体支持,更多是从管理的角度要求供应商进行基于环保要求的改造,而对于低碳转型中包含的能力、技术等综合方面的赋能较欠缺。

  产品回收:在产品回收环节,华为联合回收商和服务商打造了二手机从回收翻新到再销售的完整闭环,而其他企业目前仅做到回收产品的部分部件,离再使用还有较大距离。

  一类是整合型企业,即企业从原料场地经营到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这类企业原材料总量的排放占比较高(占排放总量的60%以上),且通常计入范围一。其范围三排放主要来自包装物流环节和其它高排放活动;

  另外一类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处采购材料,从而制成相关产品进行销售的产品制造商,此类企业主要排放来源于产品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对于消费品行业而言,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全链路碳排放量都不容小觑,因此企业的减碳范围应包含范围1,2,3的整体内容:

  原材料获取(农业企业为其养殖活动):原材料获取的低碳手段创新、环保材料/技术的尝试。

  产品生命周期减碳:只有伊利一家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减碳上有落实具体项目,绝大部分民企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远远落后于头部的外资品牌。

  生产制造减碳: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企业减碳行动的优先选项,但如国美这样的头部企业在这方面却仍未见有举动。

  绿色包装和物流:包装优化和减量相对于物流优化而言对于消费品企业是践行成本更低的选项,因此绝大部分企业已开始绿色包装行动,而运输工具更新、借助智能平台优化路线选择等绿色物流推进相对较慢。

  企业「马太效应」明显,头部民营企业对于政策、社会趋势的反应更敏捷,制定更有实质性内容的碳中和目标。头部民营企业的资源整合、调度能力更强,可以进行范围更广的减碳行动,边际成本更低。

  价值链低碳转型支持不足,大部分企业缺乏对于价值链上下游碳减排的转型支持/赋能,更多仅关注于自身的碳减排行动。

  减碳行动敏捷性与消费者关系远近成正相关,减碳行动的敏捷性和行业本身减碳的紧迫程度没有明显正相关,反而是本身减碳压力不大,但距离消费者越近的行业,减碳行动更敏捷。

  减碳行动投入分布不均,所有企业目前的减碳行动都集中于「能源优化/效率提升」领域,但前端原材料创新及价值链智能化等方面仍处于较初步阶段。

  敏捷行动:虽然行业内头部的民营企业已开始减碳转型,但规划的完整性及推进步伐和行业真正头部企业(常为外企)差距仍较大,需加快自身的行动步伐。

  经验分享:通过经验分享鼓励、带动更多伙伴参与低碳转型中,以此才能真正降低行业甚至是跨行业的低碳转型的成本,提升中国双碳目标达成的概率。

  价值链支持:重视价值链的赋能而非仅仅是管理和要求。范围三的碳排放量不容小觑,因此通过各种激励、支持措施鼓励价值链伙伴的减碳转型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价值。

  数智赋能:数智化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的整合、调度,提升企业低碳转型的效率,企业应积极进行数智化产品、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提升转型效率。